日前,中國政府網一條信息引發關注。國家發改委在回復一位網民提問時表示,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,我國居民電價偏低,工商業電價偏高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,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,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,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,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、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。
那么,這是否意味著居民用電價格要上漲呢?居民階梯電價制度于2012年7月實施,對引導居民節約用電、合理用電發揮了積極作用,較好地體現了“?;尽钡母母锢砟?,促進了社會公平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,一些聲音認為,階梯電價制度可能已經過時。但從國務院于2021年2月出臺《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》(國發〔2021〕4號)來看,《意見》要求“繼續落實好居民階梯電價、氣價、水價制度”。
近期,關于電力行業的大事比較多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啟動,作為首批試點企業,2000多家電力行業(純發電和熱電聯產)企業將獲準參與交易。若加上此次的電費上漲預期,市值超過2萬億的電力板塊可能會再度引發市場熱捧。
發改委罕見點評電價
6月24日,中國政府網發布,發展改革委答網民關于“建議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,鼓勵城鄉居民多用清潔的電力資源”的留言。
發改委罕見點評:居民電價偏低!電費要漲?
來自陜西的網民“大河618”(手機尾號3898)說:現在電力裝機已嚴重過剩,供大于求,電力設備出力不足,特別是火電廠,設備利用小時數連續幾年下降,全國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已低于3000小時/年,近一半機組常年閑置。鑒于電力已經飽和,不再短缺,為改善人民生活,保護環境,建議完善原來的居民階梯電價政策,鼓勵城鄉居民多用清潔的電力資源,少用煤取暖或做飯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回復稱,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,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于供電成本,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。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,我國居民電價偏低,工商業電價偏高。 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,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,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,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,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,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、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。 為鼓勵城鄉居民多用清潔的電力資源,少用煤取暖,《關于北方地區清潔供暖價格政策的意見》(發改價格〔2017〕1684號)明確,適宜“煤改電”的地區,要通過完善銷售側峰谷分時價格制度,優化居民用電階梯價格政策,大力推進市場化交易機制等,降低清潔供暖用電成本。
這其中有幾個關鍵信息:一是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于供電成本;二居民電價偏低,工商業電價偏高;三是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,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,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。許多市場人士認為,按此信息推斷,居民電價存在上調的可能性,而工商業電價存在下調的可能性。